安徽长安网-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

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k8凯发
| |
长安网群:
 
>> 滚动图片>>  
滚动图片
扬法治利剑 护水清鱼跃
稿件来源:安徽长安网 发布时间:2022-03-16 20:51:05

又是一年春江水暖,又见江豚微笑其间。

阳春三月的长江马鞍山段,碧水蓝天,水鸟翔集,鱼跃人欢,更有成群结队的江豚跃出水面、追逐嬉戏,以美丽的身姿为这片水域的良好生态“点赞”!

自2019年7月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以来,马鞍山市坚持以法之名、严守铁令,不断完善长效执法监管机制,持续加强亮剑执法,保持严打高压态势,织牢制度保障网络,矢志“守护好一江碧水”。

而今,长江马鞍山段渔业资源恢复明显,鱼类规模和资源密度是禁渔前的1.5倍和2倍,长江刀鱼种群已恢复至禁渔前的4倍,江豚等珍稀物种频现水域,马鞍山长江禁捕执法规范化体系建设被全国推广……当善待母亲河成为一城共识,她必将加倍回馈给一城人民!

下好“一盘棋”让“十年禁渔”铁令生威

3月的第一个周末,当太阳升起,江面泛起金光,雨山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护渔员曹德林来到江堤,开始了当天的巡护工作。劝离非法垂钓市民、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宣传长江禁渔政策……他忙得团团转。

住在陈家村,依水而居,曹德林对母亲河再熟悉不过。“小时候,长江里的鱼很多,江豚也是频频出没。可是随着无序开发和过度捕捞,渐渐地,鱼儿越来越少,江豚更是不见踪影。”曹德林说,“现如今,随着岸线整治和禁捕退捕,江水变清了,渔民上岸了,多年不见的江豚也回来了。”

长江十年禁渔,是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是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位于长江之滨,马鞍山责无旁贷。2019年,马鞍山市主动扛起政治责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决定自2019年7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在马鞍山江段及主要通江支流禁止一切渔业捕捞行为。

马鞍山市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长江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调度,并在纵向上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禁捕退捕工作体系,在横向上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海事、水利等多部门协同作战机制,全力推动长江禁渔工作。

为确保马鞍山市“十年禁渔”行稳致远,该市还认真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先后出台《马鞍山市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方案》《马鞍山市渔民退捕转产实施方案》《全市退捕转产渔民社会保障办法》等文件,让禁渔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完善“周通报月调度”、包保联系指导和明察暗访等工作机制,将长江禁捕退捕纳入政府绩效目标、河湖长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等考核范围,全面拧紧工作责任阀。

开展长江保护法“四进”(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创新“精准滴灌式”禁捕普法模式,区分退捕渔民、垂钓爱好者、禁渔区周边群众等不同维度实行普法……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开展长江保护法及禁渔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全市上下也正形成长江大保护、禁渔禁捕的浓厚氛围。

铺开“一张网”让非法捕捞无处可逃

与曹德林同一时间出发的,还有马鞍山市渔业行政执法支队的队员们。他们乘坐执法艇,开始了每天覆盖150多平方公里水域、长达3小时的例行巡航。仔细巡查两岸、登上过往船只检查,虽然又是“无功而返”,队员们却是打心眼里高兴。“说明我们的努力有成效了!”该支队负责人崔圣夏说。

十年禁渔,离不开严格执法监管。3000多个日夜,更需要常抓常管。

对此,马鞍山市坚持“人防 技防”,在严格落实“7天×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江上巡 岸上查 点上蹲”“水上巡查 岸上整治”“暗访 督察”等常态化巡查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重点区域可视化、夜间红外监控的全覆盖,构建形成了省市县互通,水陆空、全天时、全天候、全覆盖的渔政信息化系统,编织起智慧“苍穹”。

坚持“专业队伍 社会共治”,紧抓农业综合执法改革契机,实施改革建队、业务兴队、科技强队等机制建设,增加长江禁渔专项执法行政编制85个、事业编制522个,实施“六大练兵”和法律素养提升、体能拓展、技术攻关应用等十大行动,规范农业行政执法处理流程,制定细化各类制度规范36项,建立执法人员“日常考核 执法考核”机制,不断推进长江禁捕执法规范化体系建设。同时实行“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管理,通过护渔员、河湖长等在19个乡镇、417多公里岸线上铺开监管“地网”。

同时,渔政执法机构与水上公安、禁渔区派出所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形成20分钟内快速反应、1小时内联合出警模式;出台禁渔领域“两法衔接”证据标准、程序规则和案件移送机制,建立长江生态法庭和驻长江检察室,实现渔政执法与法院审判、检察监督的有效衔接;与南京市、芜湖市签订共建共管协议,开展长江大保护联合执法……马鞍山市始终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实现立体式、全方位执法监管,让非法捕捞无所遁形。

为了让执法效果最大化,马鞍山市还创新处罚模式,力求处罚一个教育一片。

2020年的6月,在马鞍山长江生态司法保护增殖放流基地,12.8万余尾鱼苗被投放入长江,而投放者却是曾经的非法捕捞者。为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恢复性司法理念,马鞍山市采取替代性修复判决方式,责令环境损害人以向长江指定水域补充鱼苗增殖放流的形式,承担生态修复责任,开启长江生态保护新模式。

兜住“一底线”让转产渔民过得更好

蟹塘如何套养青虾?小龙虾如何繁养分离?……3月5日,一场退捕渔民“捕转养”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在博望区小花津居委会举行。来自市、区农业农村局和保险公司的“专业人士”倾囊相授、暖心帮扶,为退捕渔民的水产养殖之路添砖加瓦。

参加完培训后,小花津的退捕渔民张云信心满满。除了自己承包45亩水面,他还将与其他退捕渔民联合成立花渔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打造渔之家“捕转养”基地,通过实施“合作社 基地 退捕渔户”经营模式,整合项目、资金、技术等要素,扩大示范效应,抱团集中养蟹。

长江十年禁渔,不仅保护了长江的渔业资源,更影响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一批“船上人”告别过去、“洗脚上岸”,过起不再随风浪漂泊的稳定生活。妥善做好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工作,引导好、扶持好渔民积极创业致富,关乎渔民生计和家庭稳定,也关系到长江十年禁捕退捕的成败。

对此,马鞍山市出台《马鞍山市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政策实施细则》,依法明确规范渔船拆解补偿、转产渔民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等各种保障政策及各类补贴,健全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政策体系;创新建立“1 2”帮联机制,安排技术人员结对帮扶,推进精准帮联和全过程服务,通过开展技能培训、组织专场招聘、开发设置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方法,分类施策、精准推介,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助推退捕渔民“四有一畅”。

“渔民亲水爱水,发展‘捕转养’等涉渔产业,既不用离开水,还可以发挥所长、实现就业创业。”市农业农村局水产办主任石小平表示,2021年以来,马鞍山市把退捕渔民“捕转养”项目列入市级领导牵头“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不断加大政策、资金等支持,壮大“捕转养”示范园区。2021年,全市实施“捕转养”项目总面积26213亩,建立300亩以上连片规模基地9个,转产退捕渔民405户,从业渔民1202人。

“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试点,吸纳退捕渔民参与资源养护,有效实现转产渔民从‘有生计’到‘能致富’的转变,退捕渔民的转产就业率、参保率均动态实现100%。”石小平表示。

(成明)

(责任编辑:孙天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