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在安徽桐城,人人会吟“让墙诗”,人人能道六尺佳话。张英的这首“让墙诗”不仅让出了六尺巷,其“和谐礼让”的精神内涵也穿越百年,历久弥新。
六尺巷(路宇昂摄)
近年来,安徽桐城充分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和为贵”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创新推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突出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结合六尺巷历史文化片区建设,桐城市打造六尺巷廉政教育基地,吸引众多当地及外地干部群众前来打卡,接受廉政教育。
桐城小巷的墙面彩绘(桐城市司法局供图)
在城市的脉络中,小巷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行走通道,更是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走廊。
桐城的古城街道素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说,近年来,桐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巷陌纵横”的独特资源,在人流量大、关注度高的巷弄,用彩色墙绘的方式,精心彩绘500余面法治文化墙。“六尺巷”“裁襟励子”等本地优秀传统典故生动再现,宪法、民法典、青少年保护等实用法律知识以醒目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装点城市街道的同时,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吸引了很多过往市民驻足观赏。
居民王大爷说:“墙上这些文字图画不仅美化了我们的居住环境,而且仔细看,内容也很实用,能学到很多法律小知识。”“我们在全市20多个巷道的墙面绘制了‘法制走廊’,希望用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街巷打造成普法宣传的阵地,用‘六尺’文化助力营造法治新生态。”桐城市司法局党组成员陈琼向记者介绍。
一直以来,桐城市司法局将普法宣传工作和本地特色相结合,将“巷子学法”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当中,居民及游客不仅能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更能深刻体会到法治精神的氤氲,使法治成为一种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作者:赵家慧、路宇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