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光明
□ 本报通讯员 胡 安
“郑书记,真的很感谢您。因为您的帮助,我和老程的土地纠纷解决了。”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新民村村民陆某激动地说。
陆某和程某因土地承包经营权产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大圩镇新民村党总支书记郑刚与双方谈话30余次,讲政策、说道理、解心结,最终促使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近年来,大圩镇立足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不断提高解决纠纷的能力和水平,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大圩镇深耕厚植。
党员上门变被动为主动
大圩镇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书记项目”为引领,通过“四事四权”工作法,借助“和美堂屋议事会”引导居民畅所欲言,采取“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搭建“圩美热线”信息平台,随时反馈群众的意见建议,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构建“大家一起干、事事有人管”的共治格局。
大圩镇成立“党员网格员 红色小管家 楼栋长 志愿者”的红色治理服务队伍,党员主动上门入户、听取群众意见,发现矛盾立即着手调解,事后及时跟进结果落实情况,成功解决了非机动车停车难充电难、土地租赁纠纷等难题,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与某酒店签订了为期15年的土地租赁协议,但实际只收到14年的租赁费用。”村民们反映强烈,表示今年土地到期后不愿再续租。
大圩镇组织镇村干部、民警、党员网格员、楼栋长、主动上门,听取群众意见,邀请酒店等多方主体与群众当面沟通。通过党员积极调解、搁置分歧、达成共识,该酒店最终同意支付剩余租赁费用,实现“抚平心态促和谐、积极调解止纷争、解决问题保稳定”。
网格治理变粗放为精细
今年8月,大圩镇晓南村村民梅某和王某某因征地拆迁涉及田亩分配产生纠纷,多次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镇村调解员多次上门,话家常、解难题,动态掌握即时信息,防止矛盾扩大。在耐心倾听梅某及王某某诉求后,找到切入口,展开多轮调解,最终两家在调解协议上签字,问题成功解决。
大圩镇坚持网格化治理,根据小区楼栋、村民小组精准划分网格,形成“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工作模式,变粗放管理为精细服务,做到“进群众门、知群众情、解群众忧、暖群众心”。
“我们村委会将辖区14个村民组划分成7个片区,村干部每人负责1个片区,担任片长(点长),村民组长化身纠纷调解员,负责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确保村里大事小情能够及时掌握,各类矛盾纠纷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大圩镇晓南村村委会干部李瑞说。
为建立健全多主体参与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大圩镇成立了由镇联村干部、司法所工作人员、村“两委”、党员先锋组成的矛盾化解工作队伍,与多部门联动协调处理,依托网格化治理,精准联系群众,化解疑难问题纠纷。
成立专班化干戈为玉帛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时间跨度较大、存在升级可能的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大圩镇通常采取一事一策,成立专班化解,许多矛盾纠纷在和风细雨的调解中化干戈为玉帛。
比如,大圩镇成立房地产领域工作专班,化解小区业主与开发商、物业之间的矛盾,采用以真情化解、以理服人的工作思路,将矛盾纠纷调处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办理。锦绣花城小区业主说:“买这里的房子,就是看中了开发商的品质和物业服务,房子还没交付就出现了问题,最后是工作专班帮助解决了问题。”
据介绍,通过专班机制,大圩镇就房地产、物业等方面的矛盾接待了业主400余人次,召开调度会18次,组织业主与开发商召开协调会30余次,解决各类问题200余件。
作为全国文明村镇,大圩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了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有力地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发挥了人民群众在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治理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绘就一幅幸福和谐、平安稳定的“圩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