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纠纷的复杂情境中,如何搭建起医患沟通的桥梁,让公平与信任得以重建?2024年11月,随着焕然一新的宁国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医调委)正式进驻宁国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一套以专业调解为支点、多元协同为路径的医疗纠纷化解机制全面落地。这一改革不仅让曾因资金短缺、专业性不足而停摆的医调机构重获新生,更以“医学+法学”双核驱动的创新实践,为基层医疗治理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
顶层设计激活调解新动能
医疗纠纷化解难,曾是困扰宁国市医患双方的痛点。早在2012年成立的医调委因专业力量薄弱、保障不足等问题逐渐停摆,患者信访维权、医患矛盾升级现象频发。2024年2月,宁国市委、市政府以《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办法》出台为契机,由市委政法委统筹协调,卫健委与司法局联合发力,将医调工作纳入全市“大调解”体系,并注入资金保障、制度规范、场地支持三重动能。为确保调解过程高效透明,采取“线上+线下”方式,促进医疗纠纷多元化解。医调委受理的矛盾纠纷通过宁国市综治信息化平台流转至司法、卫健等相关部门及属地乡镇(街道),线下在市综治中心开展多元化解,由司法局对调解协议进行合法性审查,防止“和稀泥”式调解;卫健委对医调委进行业务指导和定期检查,并建立回访制度,跟踪案件当事人满意度,相关部门及属地做好共同化解,“预防-调解-监督”机制悄然形成。在市综治中心的统筹调度下,医调委的“涅槃重生”,标志着医疗纠纷化解从单打独斗转向系统治理。
双核驱动破解调解密码
走进宁国市综治中心,医调委窗口与信访、司法、公安服务矩阵形成“矛盾化解生态圈”。调解室内,两名资深调解员的组合堪称“黄金搭档”:一位是拥有多年临床经验,深谙医疗流程的退休医院管理者;另一位是有着30多年基层司法调解经验,精通法律调解的司法老兵。这种“医学研判+法律裁量”的复合模式,在20起成功调解案例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2024年11月,22岁的王某某因肛瘘手术在宁国市某民营医院治疗,术后患者出现流血,该院医生告知为肉芽组织破损,但患者至其他医院检查,有一遗留瘘口需行二次手术。患者要求医院赔偿损失,医院认为诊疗过程并无过错无须承担责任。
纠纷发生后,医调委调解员根据医学知识和多年经验,精准锁定“医生未尽预见义务”的关键点,又以法律思维厘定赔偿尺度,最终在多轮协商调解下,于2025年3月促成医患双方和解。
同时医调委因简便快捷,为信访工作减压减负,更容易让群众信服。2024年8月,77岁的魏某某信访至省卫健委,反映其因胆总管结石在宁国市某医院请芜湖专家手术,复查发现漏取了一个结石,在其他医院手术后疑似感染结核菌。新组建的医调委接到此件后,通过专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调解经验,积极沟通协商医患双方,安抚平复患者情绪,最终促成医患双方达成协议,了结了此次信访件。
数据显示,医调委运行首月,全市医疗纠纷信访量锐减60%,“信调不信访”的新格局悄然形成。
制度闭环重塑医疗生态
医调委的效能不止于化解矛盾,更成为推动医疗质量提升的“倒逼机制”。市卫健委与司法局联合构建标准化调解流程,建立严格调解制度,确保每起纠纷处置过程客观、公平、公正。
此外,医疗机构通过第三方责任保险获得赔偿的机制,进一步推动了医疗行业规范发展。一方面,第三方调解中暴露的医疗服务问题,促使医疗机构加强管理、改进服务;另一方面,对医疗纠纷赔偿责任的考量,让医疗机构积极购买保险,降低风险。目前,宁国市136家医疗机构购买了第三方责任保险,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保险保障机制有效分散风险,为缓解医患关系奠定坚实基础。某民营医院负责人坦言:“调解中发现的问题清单,倒逼我们升级术前告知流程和术后随访制度。”
宁国市医调委的成功实践,是专业调解的深度探索,更是基层医疗治理创新的成果。它不仅为医患纠纷化解提供了高效、公正的k8凯发的解决方案,更重塑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这种“调解-改进-保险”的良性循环,让医疗纠纷从“事后灭火”转向“源头防控”。2024年以来,全市医疗机构投诉量同比下降45%,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