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往往需要辗转于多个部门,耗时又费力;如今,只需走进综治中心,便能“一站式”解决问题。这一从“多地跑”到“最多跑一地”的转变,正是青阳县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青阳县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机制、科技赋能,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化解”,高效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力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
从“多头跑”到“一扇门”
4月2日,记者走进青阳县综治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内,诉讼服务、信访接待、法律咨询等窗口一字排开,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为群众办理业务。
“以前办事要跑好几个地方,折腾好久。现在到综治中心一次就能解决,效率高多了!”蓉城镇富阳社区居民王大姐的一番话,道出了群众最真切的感受。
这样的高效,得益于青阳县对综治中心的“强基”工程。去年11月,该县政法委启动综治中心办公场所改造,推动法院、检察院、司法局、信访局4部门常驻,并整合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四大职能,打造“多中心合一”的实体化平台。在乡镇层面,11个综治中心由党委副书记挂帅,司法、信访、民政等部门入驻,形成了“一窗受理、集体会诊”模式,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
“过去各部门‘各自为战’,群众办事像‘打游击’。现在我们把‘分散资源’拧成‘一股绳’,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解百般难。”青阳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吴凯介绍,目前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建成率达100%,累计接待群众超1万余人次,纠纷化解周期平均缩短了60%。
从“凭经验”到“靠制度”
在青阳县综治中心一楼的调解室内,一场关于农民工欠薪的协调会正在进行。县司法局、人社局、涉事企业代表和当事人围坐协商,通过“1+4+x”多元化解协调机制,仅用了两个小时便达成支付协议。农民工代表李师傅拿到协议书后激动地说:“好几个部门一起帮我们维权讨薪,这让我们感到特别暖心、踏实!”
据了解,“1+4+x”机制是由青阳县委政法委统筹,县法院、公安、司法、信访4部门主抓,涉事单位和属地政府协同参与的多元化解机制。县委政法委结合“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工作,借助“1+4+x”机制,每月定期召开综治例会,对各乡镇及县直部门矛盾纠纷录入及处置等工作进行实时调度通报,对疑难案件“把脉问诊”,对重大风险“对症下药”。今年以来,该机制已推动化解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等“骨头案”30余件,群众回访满意度达100%。
从“被动防”到“主动治”
在青阳县庙前镇综治中心指挥大厅,记者注意到,“智慧庙前”数据管理中心的巨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镇主要路口、重要场所、车辆通行和人员流动等情况,一目了然。
该镇政法委员傅明聪介绍,“智慧庙前”数据管理中心对重要路口和场所的突发类矛盾纠纷等问题能够做到实时记录,方便工作人员视频回溯,调处定责,为高效化解信访矛盾和隐患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图片
守护平安“有数”的另一体现,是青阳县创新研发的“青力共治”信息化平台。这款微信小程序集纠纷上报、风险评估、跟踪督办于一体,县人社局、市场监管局、林业局等26家单位远程入驻,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形成“排查—上报—处置—反馈”闭环链条。在某企业环保纠纷案中,县综治中心通过平台联动县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及属地乡镇,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整改验收,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截至目前,“青力共治”已录入矛盾纠纷742件,办结677件,办结率91.2%。
从“多地跑”到“最多跑一地”,青阳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探索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整合,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级。在这里,“门”内是高效协同的机制,“法”中是公平正义的坚守,“数”里是精准治理的智慧。青阳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公安局局长卢玉表示:“将全面推进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实体化运转,让群众‘最多跑一地’成为常态,以‘小中心’托起‘大平安’。”
(通讯员 周瑜 记者 尤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