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政法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构建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政法领域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等方面勇于探索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全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为推动全省政法系统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安徽政法”开设专栏,陆续刊发各市委政法委和省直政法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的署名文章,充分展现全省政法系统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省委书记韩俊同志对全省政法工作作出的批示要求,奋力推动政法工作现代化的新认识、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并以此推动全省各级政法机关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全省政法工作现代化、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强化社会治理
做好平安建设基础提升“大文章”
宿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张海虹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两会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省委书记韩俊在对政法工作作出的批示中强调,要以政法工作现代化护航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去年以来,宿州市政法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重大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强基导向,找准突破口,念好“统、巡、解、心”四字诀,不断筑牢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实现社会治理效能新提升。2022年全市群众满意度同比上升7个位次,平安创建活动参与率跃居全省第6位。
一、念好“统”字诀,拧紧社会治理多元阀
一是突出统一指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化。围绕统一高效指挥,成立市、县社会治理指挥部并实体化运行,全面负责社会治理工作,统筹信访维稳、社会稳定工作,搭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统一指挥体系。乡、村两级综治中心普遍设立“四室一厅”,110个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依托综治中心抓好社会治安防控、信息录入办理等工作,录入相关组织、重点群体基础数据1000余万条,网上接访1653次。二是突出“一网统管”,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化。创新实施“一网统管”、多格合一项目,采取“网络 网格”模式,整合智慧城管、12345政府公共服务、综治指挥中心等平台,推动突发事件快速处置、社会矛盾闭环管理。进一步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科学划分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庄(小区)三级网格,在原有网格的基础上,城区以小区、农村以村组为单元,重新划分网格12283个,配备网格员15458名,上报跟踪各类事件,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三是突出数字赋能,推进基层治理智能化。依托综治中心,强化科技应用,投资1400万元创新建设近500个远程视频信访系统,畅通市县乡村四级信访渠道,实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问题解决在基层、信访群众吸附在当地”的良好效果。强化党建引领,创新物业管理,在11个街道、325个小区探索引入红色物业管理模式,通过“人防 技防”方式,及时解决居民的操心事和烦心事。探索集中供养、社区康复新模式,坚持数字赋能,为在库列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一历五单”线上派送系统,提高预警预测预防能力。
专题部署社会治理工作
二、念好“巡”字诀,织密群防群治防控网
一是强化宿州警务专业巡。科学调配公安干警、辅警,完善“1 2 n”治安防控体系,采取公安机关牵头,村(社区)组织、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的方式,组建3945支群防群治巡逻队,每万人拥有群防群治人员181名。加强督导管理,严格落实四级巡查、督查、通报制度,实行日统计、周通报、月调度,按照每个工作日2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要求,常态化组织开展“平安巡”11万余次。二是强化科技赋能立体巡。加强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强化本地常住人口、流动人口以及进出车辆管理,配备前端系统录入、小区智感采集等设备,实现基础信息自动采集、主动上报。以推进公共视频建设联网应用项目为抓手,强化治安防控、案件侦破等应用,2022年以来,全市通过该应用抓获犯罪嫌疑人780余人,发现重点敏感区域人员聚集38起、涉及1121人,分析发现重点人员活动预警信息213条。三是强化专群结合大家巡。坚持“群防群治、专群结合”,建立以党建为引领、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驻地单位为支持、社区志愿服务为补充、心理服务专业力量积极参与的各种志愿服务队29支。强化“一长四员”校园及周边治理、义警护学等措施,优化治安巡逻防控力量,构建紧密衔接的地面、空中、网上防控网络,形成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全市公安机关夏季巡逻防控专项行动
三、念好“解”字诀,做细矛盾化解一站式
一是整合资源力量。加大各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有效发挥“一中心集成、一平台受理、分级分类调处”机制作用,采取重点部门集中常驻、一般部门轮换入驻、涉事部门随叫随驻相结合的方式,为群众提供受理、调处、帮扶、反馈等一站式服务。积极探索“互联网 调解”解纷模式,埇桥区开发“埇安钉”平安建设智能平台,打通网上解纷渠道,创建“掌上”预约、线上调解、全流程参与的调解新模式。二是落实闭环管理。建立“群众点单、窗口接单、中心派单、分流办单、跟踪评单”闭环管理机制,各级矛调中心登记事项实现全流程闭环式办理。完善“诉调对接 司法确认”纠纷解决机制,推进矛盾纠纷诉前调解,砀山县建立由一个诉讼服务中心、三个调解中心、若干调解员参与的“1 3 n”多元纠纷化解工作模式,法院依法审查后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给双方当事人吃上“定心丸”。三是打造解纷品牌。组织开展民情恳谈、“和为贵·大家谈”等系列活动,173个社区建立协商机制,1163个村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678个驻城区单位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创新矛盾调处平台,打通“宿纷速调”网上受理通道,全市1420个人民调解组织、6633名调解员积极响应。在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设立“乡贤工作室”,鼓励基层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新乡贤”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乡贤们分片上门走访,收集社情民意,随时发现、就地解决群众的小问题小矛盾。
“法庭 村党组织” 联合调解助推矛盾化解
四、念好“心”字诀,创新平安建设“心”模式
一是共筑社会治理“心”格局。以建设首批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为契机,1327个村和68个社区在综治中心均设有心理服务室,100%乡镇(街道)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投资建设5个专科医院,建立21个心理咨询社会组织,成立社会心理服务创新研究院,开通38部心理援助热线,搭建起多维立体的社会心理服务载体和平台。邀请20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全市700多名心理咨询师和近100名心理医生进行宣讲,画出社会治理“同心圆”。二是共建人群管理“心”体系。针对特殊群体管理难题,为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住院看病“全买单”、监护人责任险“全购买”,规范摸排随访工作流程,定期督导培训,切实提高服务管理水平。通过与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合作,对精神残疾人员试行“微托养”,在全省率先集中供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38人次,并探索稳定期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新模式。依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采取“1 6 n”方式为在校学生提供心理服务,开设市民社会心理服务体验中心,打造心理健康主题公园,让市民在游玩、散步、赏景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润“心”细无声。三是共享平安和谐“心”幸福。推行“十户联防、邻里守望”和“孝文化 心理服务”等平安建设“心”方法,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书等艺术形式,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并拍摄微视频在多个新媒体平台推送,点击量达50多万人次。以“心灵归宿、幸福之州”为主题,举办社会心理服务情景剧大赛,直播通道和主推网站点击量突破300万,覆盖人群达500万之多。举办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公益巡讲活动宿州专场,累计观看超过130万人。此外,市广播电视台开设的“心理健康大讲堂”等特色栏目,以及全市心理健康宣讲大使选拔赛、社会心理服务和教育“六进”活动等,也都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开展“心灵归宿 幸福之州”主题活动